2)第139章 吏治清浊凭谁论(二)_宣和轶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但是他们对于州县官吏贪墨的手段恐怕了解的不多,凭他们去纠察这些官吏的贪墨,恐怕什么都查不出来,所以先想办法提高台谏的水平才是真的,不要到了地方之后被人家蒙蔽,一无所知,才是让人咋舌。

  赵佶对诸位宰相说道: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,明年要在北方兴修水利,该怎么修,修成什么样,政事堂都该有个计划,责成工部和都水监拟定,到时候台谏也好按照计划对照考核。”

  分管财政的计相吕惠卿说道:“官家,河工水利,耗资颇大,见效也慢,现在朝廷财政并不宽裕,不可能在北方大兴水利,而且北方土地贫瘠,就算是兴修水利,收成也不如南方,是不是把重点放在江南的水利上?”

  赵佶笑笑,其实吕惠卿说的不错,真的从效果来说,在南方,甚至在荆湖兴修水利,所获得的收益也远远超过在北方,确实在现在的条件下,北方的土地产出甚少,远远不能和南方相比,但是南方的粮食调运到北方来,损耗也是不小,蔡京做过统计,运送五百万石漕粮,朝廷要在南方筹集七百万石粮食。

  还不用说,受限于汴河,每年能够转运的漕粮是有限的,赵佶当然也想过通过海运将漕粮运送到登州再转运的事情,但是一来是登州距离东京还是十分遥远,二来是海运需要大量的船只,同时风险也不可控,赵佶现在能拨给水军的钱是很有限的,肯定是优先保证战船的建造。

  在赵佶看来,南方本来宗族势力就强大,而且比较经济状况要好得多,依靠州县官府和地方宗族势力,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都能兴修,而北方如今土地兼并严重,民生凋敝,要是朝廷再不拨款的话,单靠州县和百姓,根本无法完成水利设施的修建。

  北方每多生产一石粮食,就相当于在南方多生产一石半粮食,而且只要北方能够粮食自给自足,朝廷就可以储备足够的军资,为将来与女真人作战准备,吕惠卿又不知道女真人,当然没什么危机意识,赵佶可不行,一天不把完颜吴乞买拉来当太监,赵佶就放不下心。

  赵佶坚定的说道:“计相所言,虽有道理,但是国家行政,当以长远为要,现在北方贫瘠,朝廷若不拨款兴修水利,百姓和州县只会更加困难,南方无论是州县还是百姓,都比北方好过多了,可以责成州县筹措钱粮,或动用部分常平仓储积和留用钱财,兴修水利,实在开支巨大的,可以奏请政事堂拨款,北方州县困顿,就以朝廷拨款为主,同时以工代赈,减少流民,北方水利好了,产粮增加,漕运的压力才不那么大,否则一旦漕运有变,朝廷拿什么养活东京百万生民和都门禁军呢?”

  对于赵佶的话,苏辙、韩忠彦倒是表示支持,韩忠彦说道:“官家圣见极远,臣等佩服,只是为国秉政,还要量入为出,不可操切,隋炀殷鉴不远,当深思之!”

  赵佶点点头说道:“这样,三司、工部、都水监会同北方诸路,拿出一个方案来,先取一路试点,若是可行,再逐次推进,尽可能恢复北方的水利。”

  诸位宰相这才领命而去。

  喜欢宣和轶事请大家收藏:宣和轶事书海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l66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